父母改回原民傳統名字,子女保留漢姓也不影響身分認定【政策新制解析】

父母改姓,子女要改嗎?你也曾困惑過?

父母改回原民傳統名字,子女保留漢姓也不影響身分認定【政策新制解析】

過去許多原住民家庭在父母改回傳統名字後,卻擔心子女若沒跟著改姓,會不會因此失去原住民族身分資格。這個問題,在今年終於有了明確答案——不會!
這項變革,既是政策修正,更是對文化與身分認同的重大回應。

原民父母恢復族名,子女身分不再受限

從制度爭議到法制突破

根據《民法》第1059條,過去子女僅能從父姓或母姓,導致原住民父母改名後,子女的姓氏跟不上族名而產生身分認定困難。這不只是法律困擾,更讓許多家庭在身分確認上出現焦慮與誤解。

父母改回原民傳統名字,子女保留漢姓也不影響身分認定【政策新制解析】

如今,隨著《原住民族身分法》於113年1月3日修法通過,並經原民會、內政部與法務部會商後正式釋示:

即使父母恢復傳統名字,子女仍可保留原漢姓,原住民身分不受影響。

過去政策的問題在哪?

以前,如果父母改回原住民族的傳統姓名,孩子也被要求一併更改姓氏,否則會影響孩子的「原住民族身分登記」。
這導致不少原民家庭為了不讓孩子身分中斷,只好放棄使用族語姓名,或放棄讓孩子承認原民身分。

新制改了什麼?

根據最新的政策修正,「父母改用傳統名字,子女可以不改姓,也仍然保留原住民族身分」

  • ✅ 子女可保留原本的漢姓
  • ✅ 不會影響原住民族身分認定
  • ✅ 鼓勵族人使用傳統姓名,文化傳承更自由

這項政策方向,也是在落實憲法法庭111年釋字第4號判決所保障的「原住民族身分認同權」。


法條怎麼說?三種方式確認原民身分

根據最新修法內容,只要父或母為原住民族,其子女符合下列任一條件,即具備原民身分資格:

  1. 採用父或母所屬族群的傳統名字
  2. 並列漢名與傳統名字
  3. 從具原住民身分之父或母的姓氏(含改名前的漢姓)

也就是說,即便子女沒有改用傳統名字,只要姓氏來自父母原本的漢姓(即族人尚未改回族名前的姓),身分仍然有效。

父母改回原民傳統名字,子女保留漢姓也不影響身分認定【政策新制解析】

舉例:

✅ 1. 採用父或母所屬族群的傳統名字

情況說明:
子女的姓名中使用了原住民族語言的傳統名字,即使沒有使用漢姓,仍可認定具備原住民族身分。

範例:
父親是阿美族人,原名為「Pilang」,母親是漢人。
孩子取名為「Siyapen」,未使用漢姓,也沒有漢名,僅使用傳統名字。
👉 即使孩子名叫「Siyapen」,沒有「林」或「陳」等常見漢姓,只要傳統名來自原民父親,即具原住民身分。


✅ 2. 並列漢名與傳統名字

情況說明:
子女的姓名中同時包含漢名與傳統名字,例如「漢名(傳統名)」格式,亦符合原住民族身分。

範例:
母親是布農族,名為「Ising」,父親是漢人。
孩子登記名字為「張美玲(Ising)」,使用了父姓張,同時加註布農族傳統名字「Ising」。
👉 因名字中並列傳統名,即便保留漢名,也視同具有原住民身分。


✅ 3. 從具原住民身分之父或母的姓氏(含改名前的漢姓)

情況說明:
即使孩子的名字中沒有傳統名字,只要他跟隨的是具原住民身分父或母的「漢姓」(即尚未改為傳統名的姓),也被視為符合原民身分。

範例:
母親是排灣族人,原姓「林」,尚未改回傳統名。
孩子使用母親的漢姓,名為「林彥廷」。
👉 即便孩子叫「林彥廷」,沒有傳統名,只要跟隨的是原民母親的原漢姓,身分仍成立。



推動三年計畫,減少改名後的不便

為鼓勵族人恢復傳統名字,原民會啟動「113–115 年原住民族登記傳統名字便民措施三年計畫」,目標是:

  • 簡化證件變更手續
  • 讓身份證、健保卡等可同步記載傳統名字與原漢名
  • 協調戶政系統與各機關資料同步

這代表政府不只給予政策上的承諾,更實際行動上減輕族人生活壓力。


名字不只是名字,它是身分與文化的延續

透過這次修法與釋示,我們不僅看見政策與文化的結合,更感受到社會正在學習「理解名字背後的故事」。原住民族的傳統名字,不再只是表單上的困擾,而是文化與自我認同的具體展現。

這是一次制度的前進,也是文化的深植。


延伸閱讀推薦

聯絡我們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返回頂端